发布日期:2020-04-08 09:40:00 来源:
2019年,由内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内江日报社联合开展了内江市2019年“读经典·品国学——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活动。今年3月下旬,评奖结果揭晓,评选出《元宵“偷青”》《二十四节气与我的人生》《节气歌》《日子的“酒”》《如果节气是佳丽》《团圆》共6篇一等奖作品,其中《日子的“酒”》《团圆》均为我校学子作品,实属可贵。
此次征文活动由内江市各县(市、区)文明办、内江经开区党政办、内江高新区党政办、市级有关部门、各级学校精心安排,广泛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院校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我校教科室周密安排,高、初中语文教研组大力支持,组织校内征文比赛,收集300余篇作品,最后推送10篇优秀作品上报。在全市1000篇征文中,我校高三2班张晨、高二7班杨艺恒两位同学的作品脱颖而出,斩获佳绩,这既是孩子们写作实力的体现,更是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表现。
美文共赏
日子的“酒”
内江市第一中学高2020届2班 张晨
指导教师:周雪梅
宁静的日子里,一盏台灯,一支笔
望着日历,细数陈旧的过去
去年的端午……
日子的酒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捧着一碗浅黄半透明的酒,手上爬满的是一条条疏松的褶皱,隐埋着一道道凸起的青筋,就像是岁月的不留情,没留下时间,却留给了她足够的印记;而碗里盛满的是黄澄澄浓郁的酒酿,弥漫着一缕缕奇妙的醇香,好似时间的小把戏,它把握住分寸,竟把毫秒都堆积成惊喜。
我的外婆她斟上一碗雄黄酒,把节日的意义都寄托在酒上头,赋予在碗里头。我接过这一碗外婆递过来的酒,短暂的停留,然后缓缓地将它送入口。外婆说:“这酒啊,就得慢慢喝,细细品。它里面包含的味道便会告诉你,只有你用心去品才品得出的意义。”
第一口,辣的呛鼻;第二口,苦的钻心;第三口,逐渐适应,回甘来袭。三口下去,这便是真正的“品”
外婆说,这就叫做“日子的酒”人生所有的苦痛仿佛都凝聚在这酒里,一点一滴。一瞬间全刺入我的心脾。但仿佛也只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刺激,久久地、慢慢地才能感受到甘甜的沉积,让舒适和温暖弥漫进骨子里。
一碗“日子的酒”下去,我的心仿佛此刻随着酒的流淌,也久久不能平息。
日子的旧
一首古老的歌谣存留着记忆的残韵,诉说着老旧的泥瓦砖墙,和数不清的陈旧往昔。那是老人们一辈又一辈口耳相传的声音,荡漾在每一处街巷的角落里,丝丝缕缕。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五月五,过端午,画个王,喝雄黄,人人庆端午。五月五,过端午,欢欣又鼓舞。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从前的日子过得久,每段时光需要每个人细细打磨。那时候,清早起来看的是日出,每缕阳光都存进朝露,随处一走的林间小路,都是拥有四处风景的旅途。陈年窄巷旧的风俗,深庭老树旧的纹路,古楼破亭旧的建筑,都绘成一本书,记录着时间的脚步。
一首歌谣唱着日子的旧,声声不息,在我耳边回荡绵绵不绝。
日子的久
不愿意在城市里沉闷太久,不妨便来这乡村田野稍作停留,随便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上面的刮痕便是日子里风吹草动的停留;随便望向一户人家的门口,上面的铜锁就拥有日子里风吹雨打的红锈。日子在这里过得久,日子在这里经受住了陈旧。
别太匆忙,行得慌张;别太疲倦,做得荒唐。
都说时间不能停留,但在拥有古朴气息的小镇乡村里,随处可见的都是风景与生活、与时间的邂逅
奔腾万里,一条汨罗江流淌了几千年;浩浩汤汤,一段历史书写了几千年。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江河与历史一同将时间汇集,将日子铭记,从未停息,滴滴相聚,代代传递。
颗颗粒粒,一片稻米田铺满了几亩地;软软糯糯,一颗粽子承载了几份情。圆润晶莹,晶莹透剔,粽子将米包裹进去,把日子锁紧,不留缝隙,粒粒分明,缕缕香溢。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在端午的独特气息里,文化与生活融入在了一起,流传下日子的意义。它把过去和现在拉得近,让人们和日子连得紧,让风景和时间流得细。
一番风景衬着日子的久,告诉我人要慢慢地走,把生活过透,过得长久。
在日子里
看一眼绚丽千年的容颜
读一首黑白无声的诗篇
赏一段历史沉积的光年
在日子里
小酌一杯日子它酿的酒
浅品一缕日子它存的旧
细磨一段日子它渡的久
就着酒,数着旧,过得长久……
团 圆
内江一中高2021届7班 杨艺恒
指导教师:范东青
小伟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通往山脚,这是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小伟已经站了小半天,快中午了,还是没有看见爸爸的身影。也许,今年还是不会回来吧,小伟想着,已经是大年三十了,小明他们的父母早就回家过年了。
小伟最后一次看见父亲还是三年前。春节刚过,绿皮火车就带走了村里一大半的青壮,小伟的爸爸也返回了部队。在送别亲人的站台上,小伟怀里抱着几本本崭新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古代诗歌大全》、《抗倭英雄戚继光》,这是父亲回家过年时送给他的礼物。
小伟的父亲是一名海防士兵,部队的任务很重,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看着别人家每年团团圆圆的过春节,小伟总会觉得很不开心,他每年都会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啊?”妈妈告诉他:“等你长大了,把爸爸送你的书读完了,爸爸就回来了”。
小伟顺着小路回到村里时已是中午时分,几只雏鸭在田坎上悠闲地散步,几缕炊烟从屋角升起,那是妈妈在蒸年糕。他抱紧怀里的书快步回到家中,一进屋小伟便闻到了年糕的香味。走了几里山路的小伟饿极了,他把怀里的书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的椅子上便开始狼吞虎咽吃了起来。这动静惊醒了里屋的母亲,她轻轻走到小伟身边,缓缓坐下说:“又去等爸爸了?”
“嗯,今年还是没有回来!”小伟一边吞咽一边回答。
“爸爸送你的书看完了吗?”
“嗯。快了。”
“哎,等你把书看完了,爸爸就回来了!对了,明年下半年你就该上学了。”
“真的?”小伟放下了筷子,一脸激动地说:“我可以上学了?”
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答道:“是啊,可得好好学习别让你爸失望啊。”
“嗯!”小伟笑着扬起了稚气的脸,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上学了,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读书会更快的。”
九月里,小伟上了村办的小学。
小学校长姓刘,他也是小学唯一的一名任课教师。这是一个微胖的中年人,他告诉小伟,小伟的爸爸是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人,小伟的爸爸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去了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线。
小伟学习很努力,认识了更多的字,从爸爸送他的书里,小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诗人岑参心系国事的品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书中,他还懂得了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又是一年春节,小伟终于读完了爸爸送的书。连续几天,小伟都裹上那件军绿色的大衣,早早得去了村口。怀里抱着一张奖状,这是他给爸爸准备的见面礼。
除夕这天,小伟回来时已近黄昏,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里走去,母亲早已在门口焦急等待。她扶起仿佛失了魂的小伟,印入眼帘的是一张哭花的脸。
“爸爸还是没回来,他……”小伟已说不出话。母亲将小伟的泪轻拭去,低声安慰着:“别哭,也许爸爸明年就回来了啊。”
家中的电视机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母亲陪着小伟吃年糕。小伟还记得三岁那年,爸爸抱着他,给他讲着春节的习俗。母亲端来年糕,爷俩争着一个劲往嘴里送,那是多么幸福的合家团圆啊。
“铛……”新年的钟声敲响,小伟走出屋子,远处小镇燃起了灿烂的烟花,一片欢腾的景象。电视里隐约的歌声传来: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爸爸是一个军人,他要时刻守卫着自己的祖国,让全中国的人们都能团团圆圆的过春节。”小伟默默地想着,“万家团圆,这是爸爸的心愿吧!虽然,他自己总是不能回家过年。”
镇上的烟花燃放达到高潮,乡邻们欢呼着庆祝新年来临。一阵风拂过,小伟抬起头,绽放的烟花仿佛变身一位凯旋归来的英雄,天空中闪烁的繁星似乎变成了爸爸明亮的眼睛,在祖国的天空下,爸爸还是在陪着自己过一个团圆的春节。
妈妈急匆匆地从屋里出来,“快,小伟,爸爸的电话。”
家里的电话已经安装了一年,这还是它第一次响起。
小伟像风一样的刮进屋里,爸爸驻守的海岛装上了电话,战士们轮流打电话给家里拜年,爸爸是排长,他最后一个打。
小伟边哭边笑,和爸爸说了好半天。爸爸告诉小伟,爸爸驻守海岛的任务快要完成了,明年春节,一定会回家过年了。
“是啊”小伟想着,“明天春节,我们也要一家团圆了,想必,那时还会有更多爸爸的战友在守护着这种祖国昌盛、万家团圆的幸福吧。”
办公室电话:0832-2256780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832-2257687
教务处电话:0832-2257674 党风廉政和“四风” 问题举报电话:0832-5351576
招生办电话:0832-2255551
微信公众号